金灿荣教授说:“现在回看核武器这事,当年多亏老人家搞了这个东西,搞晚了麻烦还大了。伟人就是伟人,岁数越大越佩服老人家。“ 上世纪50年代初,中国刚刚站稳脚跟。朝鲜半岛陷入冲突,美军不断威胁动用核武,这让中国的处境十分被动。 面对这样局面,毛主席认为,只有自己掌握核弹,别人才不敢随便动手。这不是炫耀实力,而是给国家争取一个能喘口气的机会。 于是,全国顶尖的科学家和技术团队开始全力投入,我们没等靠要,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,逐步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“核道路”。 1964年10月16日,罗布泊一声巨响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。 这场试验让外界目瞪口呆,也让一部分人松了口气,因为中国终于有了和老美博弈的筹码。 官方随即表态,承诺绝不会主动使用核武。这是向世界明确态度,也是告诉全国,强大只是防身,绝不是为了攻击别人。 有了这个“压箱底”的手段后,中国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做更重要的事。没有了外部的核威胁,国家才有机会全力投入经济发展。 1978年,改革开放开启,中国的注意力转向经济和社会建设。政策上的改变,城市与乡村的蜕变,包括深圳等地设立经济特区,这一切都是在安全感之下进行的。 三十多年飞速发展,让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。虽然外部压力没有消失,但凭核武威慑,没人能轻易挑战中国底线。 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,只有自身强大了,别人谈合作时才会真正尊重。 进入21世纪,国际竞争不断升级,尤其是美国开始在全方位与中国展开较量。中国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核力量,比如弹道导弹核潜艇,再如更现代化的核武装备。 这不是要和谁比大小,而是为了让“谁都不敢轻易冒险”。中国依然坚持“不首先使用核武”,这就是责任,也是对自己国家安全最现实的考虑。 核武器给中国带来的,绝不仅仅是一种战略保障。它象征着中国不受外部威胁摆布的开始,也成了走向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的底气。 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安全带来的自信,不再有随时被欺负的恐惧。 正是有了这份强硬的底气,中国才敢把眼光放在更远的地方。无论是产业现代化,还是全球竞争,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。 中国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说明:手里有牌,话语才有分量。核武不是耀武扬威,而是在关键时刻,让别人知道中国不容低估。 说到底,核威慑之所以重要,不是让世界紧张,而是为了让国家有更多选择,有底气去实现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。 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,都离不开这些默默守护的伟大决策。当下的安稳日子,其实正是上一辈负重前行的回报。